查看: 22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荷赛得主Pablo Bartholomew深圳首展

[复制链接]

569

主题

574

帖子

1977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97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7 16:47: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方舟 于 2022-6-18 04:24 编辑

4月17日,印度纪实摄影师Pablo Bartholomew的摄影作品展《围城》起在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E6栋6楼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展出。这是Bartholom ew的作品首次在深圳亮相。


这些照片代表了Bartholomew早期的纪实摄影,它们直到今天仍然和当时一样,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摄影师的想法。在过去二十年中,记录印度城市变化的摄影作品很少,尤其是德里、孟买、加尔各答。这一系列照片就像是一部城市的编年史,记录了它们不断变化的本质、特点和功能。这些记录城市的作品证明了Bartholomew影像的持久价值,它们把“过去”带到观众眼前。


Bartholomew的这些照片见证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状况的不断改变,并以艺术家对自己、朋友、家人和社会环境中影像的独特选择而表现出来。在这个展览中,Bartholomew就是自己青少年时期的一个漂浮流浪的世界,是一种迷幻的生活方式,是他所说的“国家独立后自由思考的第一代人”中的一个存在——这是他作为Richard Bartholomew和Rati Bartholomew的儿子所了解的世界。Bartholomew的父亲Richard是一位杰出的艺术评论家、策展人、诗人和摄影师,而他的母亲Rati也是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的电影与文化圈中的名人。这些照片就像是日记,记下了他与自己的对话,但又在无意之中表现了一种大众的、跨越年代的气质。


4月20日,Bartholomew还以《荷赛的选择——纪实摄影的改变与现状》为题,在广州美术学院进行讲座。



《围城》作品

《围城》作品

《围城》作品

《围城》作品

《围城》作品

《围城》作品

《围城》作品

《围城》作品


  摄影师介绍:

  巴勃罗•巴萨罗穆,出生于新德里,通过自学成为摄影师。2013年4月获“莲花士勋章”(卓越贡献奖),印度人民最高荣誉;1975年,仅19岁的他凭借刻画对吗啡上瘾的人的系列摄影作品获得“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一等奖;1984年,凭借对“博帕尔事件”中表现标志性形象的摄影作品,再次获得“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中“年度最佳摄影”这一大奖。
  20多年来,身为新闻摄影记者的他记录下了许多充满冲突、处于过渡之中的社会。其作品在很多期刊发表,包括:《纽约时报》、《时代》、《生活》、《新闻周刊》、《商业周刊》、《国家地理》、《国家地理杂志》、《明镜》、《费加罗杂志》、《巴黎竞赛》、《每日电讯报》、《星期日泰晤士报杂志》、《卫报》、《观察者杂志》等。


他们的方式

策展人 王溪

Pablo Bartholomew拍摄了很多充满朝气的照片,拍摄对象均为家人和朋友,这些照片打破了那种认为青少年都是快乐的大众观点,创造了一种混乱的感觉,一种更加切合实际的形式,剩下来的只是一种仿佛恍惚状态般的朦胧激情。Bartholomew于1955年在德里出生,也在那里长大,按照嬉皮士一代人的观点,他是一个不合群的无业游民。高中时期由于吸毒被学校开除,他便自学成才:十来岁的时候,他开始拍摄各种影像,这些照片出奇的“纯洁”,展现出拍摄者和被拍者之间一种富于同情和关怀的共鸣;后来,他成为摄影记者的生涯在很大程度上也充满了冒险精神和自我奋斗。 Bartholomew在一个大都市的波西米亚家庭里成长,最初,他所展示的自我形象是一个“颓废男孩“,坐着的时候两腿叉开放在前面,身体前倾。迷茫的双眼盯着自己的眼镜,就好像是在望着一面镜子,后来他改变了自己的形象,表现出更多的自我崇拜和冷漠。在这样一个充满自恋、嘲讽的直接形象之外——是他的朋友们的形象。Yusuf穿着一件皱皱巴巴的外套,站在一辆卖饮料的小车旁边,刺眼的灯光照在光秃秃的墙壁上;这是一个在自己的青春剧场上演出的角色,他是一个流浪汉,一个贩毒窝点的小跟班,似乎随时都会陷入那种只有年轻人才遇到的灵魂疲劳。跳舞的人、睡觉的人、做梦的人在清楚的舞台艺术中反复出现:摇摇晃晃的长发同学;躺在酒店床上、三五成群的纨绔子弟。Bartholomew这些对比强烈的照片表达了纯洁身体的一种“真实感”,尽管在印度不断变化的大都市中,这种纯洁很有可能是自由一代年轻人嘲笑挖苦的对象。但反过来,他们想象中的那种混乱同样也展示了这个世界。

Bartholomew的黑白照片有一种素描般明暗渲染的效果,这主要是因为他拍摄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然光下、房屋里面、弱光灯泡下、户外的微弱光线中,或是昏暗的路灯下。也是因为他使用的胶卷都是最便宜的;而这些也是在他父亲Richard Bartholomew的家庭暗室中能够冲洗出来的色调范围。为了调整技术手段,以达到美学上的效果,他似乎更加偏爱颜色黯淡的影像,它们似乎更能表现出一种形成的过程,传达着一种永恒。在生与死的循环中,年轻人是最能体现这种变化的,但让人无法理解的是,人们在讨论死亡这一沉重的话题时,却表现得漫不经心。这些早期的照片是Bartholomew其他一些“局外者”影像的核心,它们都是在1972年到1982年间拍摄的。他所涉及既有被社会遗弃的人,也有残忍冷酷的现实:一个吸毒朋友的照片,一个丹麦女人站在德里市中心的一处鸦片窝点前面,Bartholomew自己也曾经在放学以后到这些地方游荡;社区里的阉人等等。后来他又在孟买拍摄了电影群众演员、妓女、捡破烂的人,甚至还有道路尽头的人的尸体遗骸,它们就这么被扔到了一座大都市的街道上。此后,他继续给自己安排了一些拍摄项目,包括一系列反映(加尔各答)Tangra地区中国移民劳工生活的作品,这让他的同情心从那些流浪者身上进一步延伸到被边缘化的社区和阶层。当然,这些都是摄影的经典风格——在摄影师的镜头中,社会底层的人是不可或缺的,甚至是无处不在的。

如果说在Bartholomew的全部作品中,这一个系列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那是因为它们是他年少时代塑造自我的一个部分:他和自己所爱的人、和朋友一起出现在照片中,这让他获得了一种敏锐的触感。它们都很特别,因为他是印度摄影师中最早意识到社会现实,并用连续手法来揭露现实的人——像是被社会排斥、疏离、但又不甘妥协、努力奋斗着的人们。从一个更加宽泛的意义上来说,它们反映了人类所遭受的苦难,这也促使他后来走上国际摄影新闻记者的道路,他在全球各地追踪着自然灾害和政治冲突:他总是行在路上,行动敏捷,他给全世界热切盼望的新闻杂志提供了各种适合用图片来讲述故事的可怕影像。三十多年之后,2015年,Bartholomew展出了这些早期的照片。讽刺的是,它们看上去似乎并没有任何内在的“故事”,没有一个照片简介说它们是“艺术家年轻时代的自我展示”。它们似乎很奇怪地,以一种延续的方式和记忆达成了妥协。他们时代的方式表现了对死去生命的哀悼,在我们的眼前制造了一个摄影影像的悖论。“拍摄”照片的那一个瞬间就是对已流逝时光的表现。虽然这似乎让我们产生了一种无法抑制的怀旧思绪,但这些过去的影像(或者说一些挑选出来的特定影像)却让我们不得不去再次更新自己的回忆。这样一种时间的循环,这样一种延迟的承诺,都融入了Bartholomew后来拍摄的关于世界灾难的照片中。它们和这些照片拍摄时期所特有的乌托邦理想是对应的。

【策展人介绍】

王溪,英国博尔顿大学摄影博士在读,英国博尔顿大学与英国媒体博物馆联合项目中工作,大连“保和艺术”空间执行总监。 2008年-2010年英国博尔顿大学-中国摄影硕士班讲师与课程经理

2008年德国Stern杂志,亚太区见习图片编辑

2008年为美联/路透报道四川地震

2008年为美国《今日美国》,英国《金融时报》拍摄专题《中国之旅(journey across China)》,报道北京奥运会

2008年佳能-杭州,佳能-新华社,杨晓光多媒体奖多媒体培训讲师

2010年-至今,英国博尔顿大学-英国国立媒体博物馆中国影像研究员,英国博尔顿大学摄影学博士在读《中国摄影》《影像视觉》《秘境Photo》《南方都市报》等杂志报纸海外特约撰稿人/专栏撰写者

2013年,香港新世界地产-名店坊视觉文化年总监保和艺术-保和艺廊执行总监

2008年至今,曾在新加坡国际摄影节/孟加拉ChobiMela摄影节/大理摄影节/柬埔寨吴哥摄影节/马来西亚槟城国际摄影节/沈阳工业摄影节/贵州原生态摄影节/宁波阿拉摄影节担任国际部分策展人

2008年至今曾在英国西敏寺大学/香港浸会大学/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大连医科大学艺术学院/鞍山示范学院授课或讲座。

http://www.cpanet.cn/news-97283-1.html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