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24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记一个只有10幅照片的摄影展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9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9237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15 08:56: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方舟 于 2022-6-18 05:56 编辑

2017年以来第一个没有雾霾的日子,我决定去如故照相馆看一个名为《基本视力》的展。在鼎鼎大名的方家胡同中段,有个46号院。与众不同的是,这个院是中国机床厂的旧址,现在已经被改造成一个艺术区。如故照相馆就在它门口的第一家,是一个集银盐摄影和咖啡馆为一身的小店。此外还有一个小厅专门为展览所用,面积不大,所以仅有十幅摄影作品。不过这几幅作品陈列得错落有致,和厅内原有的风格融合在一起,让这里不像一个展厅,倒像一个寻常人家的起居室。

这些作品出自一位来自台湾的女摄影师之手,她的名字叫李毓琪。刚满30岁的她,却有着丰富的阅历。从台湾世新大学毕业以后,她曾经去美国最冷的阿拉斯加工作过半年,从此开始了摄影师之路。而后她开始在《289艺术风尚》杂志担任首席摄影师,为陈丹青和刘成瑞等许多艺术大师拍过人物肖像。她拍的肖像从不落俗套,而是在毫无压力的环境下捕捉到可以窥探出大师内心的一瞬间,曾经被媒体评价为“将艺术领袖们玩弄于方寸之间的小女生”。

2013年,李毓琪来到北京生活。北方干燥的空气让来自于南国的她充满了新奇之感,她从盘子里那些吃剩后又自然风干的骨头中找到了无穷的灵感,想以这些骨头作为生活和生命的象征。李毓琪期望拍摄出“一种可传达的普遍经验”,所以她镜头下的各种物件仿佛都回到了一种基本的状态,记载着生活中的每一个切片,这也是展览主题《基本视力》的由来。

参展的十幅作品呈现了高度的一致性:居中构图,白色背景,以骨头为主体,再辅以一些旧书、风干的水果和凋零的植物等同样被时间侵蚀的物件呈现出材质的对比。在画面的处理上,作者希望获得一种平面感,每幅作品的背景都好像是一张白纸,没有任何纵深之分。这样做,一来可以更加突出作品的主体,二来观众的眼睛可以毫无界限地在画面上移动,思维也随之活跃了起来。

奇妙的是,远观时每张作品都清新淡雅,可是走近看却全无浪漫气息。这也是作者的创作意图,她只想通过照片传达出骨头的本质。作为生命逝去以后留存时间最长的部分,骨头是生命与死亡的双重隐喻。看过这些作品,不知道你是否会对逝去的或终将逝去的一切产生一些思考呢?




其实静物摄影最初是由静物绘画发展而来的,早期主要是用来记录物品的所有权。后来随着艺术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摄影家投身于静物摄影的艺术创作中。他们通过对构图、光影和对周遭环境的操控拍出了创意无限的静物作品,甚至有人钟情于捕捉物品运动中的形态,这样的画面在世界上只存在过一秒。比如以色列摄影家OriGersht就以拍摄冰冻鲜花破碎的一瞬间而著名,借此来隐喻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无常。

相较之下,《基本视力》无论在拍摄手法和作品含义方面都显得有些不足,似乎很难让人有引人入胜之感,而让一个成长于和平年代、刚过而立之年的女生来讨论生死,似乎也有些“为赋新词强说愁”之感。不过这样的静物摄影项目,对于年轻的摄影师而言,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开端。而对我来说,在一个雾霾散去的日子里看一场颇有个性的展览,也算是一种慰藉。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