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0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发展”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9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9221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7-31 15:18: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天坛公园迎来暑期旅游热。本报记者 张翼摄/光明图片
\
  制图:鲁元珍
\
  每至仲春时节,北京玉渊潭公园内,踏青赏花客流“爆棚”,旅游更多地已成为一种休闲方式。本报记者 张翼摄/光明图片
\
  炎炎夏日,挡不住人们的出游热情。暑期旅游的火热,让旅游市场中的问题和变化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今年年初,国家旅游局提出全域旅游的发展战略,改变了过去以景点景区为主的发展思路。与景点旅游模式相比,全域旅游有哪些不同?在各地发展全域旅游的实践中,出现了哪些值得关注的亮点?
  1.从“观光式”到“体验式”,旅游市场需求发生变化
  ●数据:某旅游网站发布的《2016居民暑期出游意愿及旅游消费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暑期旅游市场需求旺盛,确定将在暑期出游的受访者占比59.3%,很多人选择的出游原因为“孩子放暑假,可以全家一起出游”,占比为37.3%。计划暑期出游的受访者中,47.4%的人选择了自助游,选择旅行社跟团游的比例为32.2%,选择自驾游的比例为16.5%。
  随着国民消费与出行能力的迅速提升,散客自由行逐渐成为主导旅游形式,人们对旅游的期待也不断提高。“出门旅行的目的是为了体验当地文化与生活方式,若是下车拍照,上车睡觉,走一圈回来后还是啥都不知道。”旅游爱好者瞿婷女士说道。
  “暑假前就有很多人来预定了,大多是家庭或结伴的学生。”北京一家旅行社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期旅行社生意不错,另外针对中小学生的夏令营项目也颇受欢迎,“如今90后学生更注重旅途中有怎样的体验和怎样的收获,景点线路不再是唯一的选择了。”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如今出门旅游的人,有对看看外面世界的期盼,有对融入当地生活的渴望,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按图索骥式的景点观光,需求的变化为旅游经营者提出了新的课题。
  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40亿人次的国内游人群中,自由行人群占比80%,达32亿人次;1.2亿人次出境游客中,2/3的游客选择自由行,达到8000万人次。散客时代,原本不是旅游景区景点的地方正在变成新的旅游目的地,无景点旅游逐渐成为常态。
  而目前,国内旅游市场的巨大需求面对的是旅游资源有效供给的不足,仅靠旅游景区支撑,造成热门景点的游客过度聚集。每到节假日,热门景区人满为患,“花钱买罪受”成为现实,也给景区带来了很大的管理负担。
  2016年初,国家旅游局提出全域旅游战略,突破了传统的以抓景点为主的旅游发展模式,通过优化旅游资源疏解和减轻核心景点景区的承载压力,成为未来旅游的发展方向。
  2.从“门票经济”到“产业经济”,打破景区内外的二元割裂
  ●案例:2013年,湖南的凤凰古城开始向游客收取门票,三年后,因游客骤减、商户亏损等原因不得不取消收费;张家口的“草原天路”,从今年5月1日开始拦路收费,仅持续到5月23日就结束了它短暂的收费史;近日,云南丽江古城的“收费”风波又一次开始上演。
  对于一次次引发争论的“围城收费”现象,不少专家都评价道,这属于典型的“门票经济”思维,只看重门票收入,却损害了旅游地的口碑,连带影响了餐饮、住宿、娱乐服务等相关产业,长期来看得不偿失,因此,转变发展思维是关键。
  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指出,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要实现几大转变,其中就包括: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管理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的转变,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等。这为未来的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瞿婷告诉记者,如果只能走马观花地转一遍景点,难以了解旅游地的本来面貌。一些过度商业化的地方尤其让人失望,如云南丽江古城,几乎只看到路旁密密麻麻排列的店铺,卖着一模一样的廉价首饰和小物件,当地纳西文化的本来面貌却难觅踪迹。
  对于当地居民来说,景区开发对生活的影响也难以忽视。在北京南锣鼓巷,关于游客扰民的争论没有停止过;在湖南岳阳、山东聊城等地方,还出现了为了旅游开发而拆除古建旧屋、百年老街,代之以人造的古建筑和文化街,被当地居民诟病良久。
  中国旅游智库秘书长石培华指出,传统的景区、景点的节点开发模式使景区内外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由于封闭的开发模式,许多景区又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辐射带动能力不足,景区内外常常两极分化严重,无论是环境、服务、老百姓的收入水平等都是“两重天”,景区发展的成果也不能让当地民众受益。
  景区内外的二元割裂还造成了更多问题:人造景点频频出现,而真正的历史文化内涵缺失;违规经营、诱导购物、消费陷阱等乱象不断,当地人都心知肚明,这些消费项目并非真正的“当地特色”……
  在专家看来,旅游开发应当宜居和宜游兼顾,全域旅游的核心正是居民和游客互生互利,让生产、生活、生态,以及当地人和外地人和谐共处,改善行者和居者的关系,在保障游客享受高品质的旅游服务的同时,兼顾改善旅游目的地的宜居环境。
  3.从“以点带面”到“以面育点”,促进旅游要素在全域范围内流动
  ●案例:近日,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通河县、江西省上饶市横峰县、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等32个县在京结成“旅游联盟”,面向全国共同开发游客市场、共享游客资源、规范经营,推动我国县域旅游景点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等全域旅游转变。
  今年以来,各地纷纷开启全域旅游的实践,尤其在乡村生态、民俗文化等方面颇受关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乡村旅游实际完成投资1221.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2.3%。同时,城市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也在加大。
  “全域旅游是空间全景化的系统旅游,是跳出传统旅游谋划现代旅游、跳出小旅游谋划大旅游。”李金早提出,“拆除景点景区管理围墙,实现多规合一,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旅游监管全覆盖,实现产品营销与目的地推广的有效结合。”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李柏文认为,要打通景区内外、行业内外、区域内外阻碍全域旅游要素流动的一切瓶颈,打破部门分割、行政分割等,促进旅游要素在全域范围内充分流动和优化配置,进一步释放全域旅游生产力。
  对于产业发展来说,全域旅游战略对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如道路交通、餐饮供给、信息通讯等带来全方位的考验,以景区为核心的“以点带面”发展模式正在转变为“以面育点”的模式。
  当前,我国自然、文化、生态等旅游资源和资金、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利用方式浪费严重,对山水自然资源也多采取封闭式、碎片化景区开发方式。全域旅游理念则以集约化、可持续为原则统筹这些资源要素,实现旅游空间和业态的最优发展。
  “旅游也可以成为稳增长、调结构、促就业、减贫困、惠民生的重要领域。旅游发展承担新使命,需要从战略全局上重新思考与谋划旅游发展新理念、新模式,获取更加强劲的动力源泉,释放旅游综合功能。”石培华指出。(本报记者鲁元珍)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