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方舟 于 2022-6-17 10:47 编辑
[size=0.8]8月22日,二〇一八新锐摄影奖初选阶段在北京正式结束。经过国际评委们认真评选,最终评选出7位(含1对联合创作)“新锐摄影奖”入围摄影师以及1位“哈内姆勒·新锐摄影师奖”的获得者。
[size=0.8]二〇一八新锐摄影奖入围摄影师(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size=0.8]冯骏原、曾嘉慧《炎热几种》
[size=0.8]郭远亮《失重》
[size=0.8]吕格尔《羌的山》
[size=0.8]王译媚《孖Shuang Xi》
[size=0.8]白杉《永珍》
[size=0.8]叶无忌《伊宁最美安全障碍物》
[size=0.8]哈内姆勒·新锐摄影师奖
[size=0.8]彭可《盐水池塘Salt Ponds》
[size=0.8]二〇一八新锐摄影奖自今年3月征集以来,共收到5374位参赛者的10596组作品,内容涉及故乡与迁徙、记忆与亲密关系、城市化与后现代主义、传统与历史等多个领域的议题;囊括了图像、音频、视频、装置、手工书、动态图片、混合媒介、虚拟现实等多种方式,展现出了当下的青年影像创作群体手法多样、风格各异的灵动生态。
[size=0.8]将如此多元的作品汇集一堂给评委带来了惊喜也带来了不小挑战。两天的时间里,评委们通过阅览作品并进行多轮投票,随着范围的缩小讨论也愈发激烈,并聚焦于若干组作品。评委们针对焦点作品进行了多维度的诠释与充分的讨论,最终评出了二〇一八新锐摄影奖入围名单。随后,将从入围作品中选出二〇一八新锐摄影奖年度摄影师。此外,评委们选出了「哈内姆勒·新锐摄影师奖」的获奖者。
[size=0.8]正如一位评委所说:“好的作品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比赛不可避免淘汰。评委的背景十分多元,对作品的讨论也不限于当代的语境,最重要的是能在创作者自己的风格或者类型里,有比较高的完成度并足够打动人。”
[size=0.8]二〇一八新锐摄影奖作品介绍(按作者姓氏首字母排序)
[size=0.8]《炎热几种》
[size=0.8]冯骏原、曾嘉慧
[size=0.8]△《炎热几种》视频截图
[size=0.8]冯骏原,毕业于物理系和艺术系,现居费城。
[size=0.8]曾嘉慧,毕业于文学系和人类学系,现居北京。
[size=0.8]△《炎热几种》视频截图
[size=0.8]评语:
[size=0.8]为迎接1976年在科伦波举行的第五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1964年周恩来访问锡兰时,提出由中国无偿援助修建一个国际会议中心。纪念班达拉奈克国际会议大厦(简称“班厦”)于1973年完工。2018年,两位年轻的中国艺术家拜访了班厦,并以游访和影像写作的方式试图重新进入万隆精神下的不结盟运动时期。关于历史的写作总是对于现实问题的回应,60年代去殖民、不结盟、反帝、民族独立等一系列国际主义运动在后冷战时期早已被消费主义的浪潮扁平化。由成长在改革开放时期的个人视角出发,两位年轻艺术家对于历史语境的回归和重塑,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今天似乎早已形成共识的历史版图和地缘政治秩序。——王博
[size=0.8]《失重》
[size=0.8]郭远亮
[size=0.8]△《失重》
[size=0.8]郭远亮,男,24岁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人.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摄影系.学习摄影4年.作品参加常青藤“行走计划”和南京艺术学院“对话国际高校”摄影邀请展。并在路德维希美术馆馆长和作出版物中发行。
[size=0.8]△《失重》
[size=0.8]评语:
[size=0.8]郭远亮的作品“失重”探讨了他的祖父母以及与其共同生活的孙子的日常生活。郭远亮戏剧性地描绘了这种关系,呈现了日常的荒诞场景,并以极度亲密的视角观察他们的生活。镜头的直接性和近距离描绘了一幅复杂多面的画面,在其中展开了不同世代之间的亲密与距离。这里,图像似乎弥合了文字和动作所能承载内容的鸿沟,并揭示了在一段基于照顾和依赖的关系中沟通的局限。图像的美感既让所描绘的拍摄对象看起来很脆弱,同时又赋予了他们权力。——Elisa R.Linn
[size=0.8]《羌的山》
[size=0.8]吕格尔
[size=0.8]△《羌的山》
[size=0.8]吕格尔,1995年出生于四川,2014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摄影专业本科,2018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硕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