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方舟 于 2022-6-17 09:15 编辑
2019年,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举办了以年度为周期的“义乌这座城”摄影工作坊,聘请知名专家任悦、傅拥军担任导师,在全省招募了10位有志于探索、感受“义乌这座城”温度的摄影家,学员既有本土资深摄影家、记者,也有来自杭州、宁波、丽水等市有志于接受挑战的摄影师及高校的大学生。
他们一起聆听义乌博物馆专家系统介绍义乌这座城的历史,在导师的指导下,一次又一次地行走在商贸城、电商村、咖啡馆、工厂、餐厅,行走于大街小巷江边,拍摄、点评、讨论,线下授课和线上指导相结合,历时一年结束。
义乌这座城
傅拥军(浙江传媒学院美术馆馆长)
有什么样的城市就有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城市。这一点对于义乌来说特别值得一说。可追溯至宋代鸡毛换糖的义乌人,明朝嘉靖年间守卫长城边关的1.2万义乌兵,现在的数十万在“小商品”世界里弄潮的义乌商人,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个传奇。这也证明了义乌这座城的独特性格和使命。
历史发展到了今天,义乌再次崛起和锐变。作为最能直观表现城市进程的影像载体,在巨变的时代更有其使命。这也是本次“义乌这座城”影像工作坊开设的意义所在,我们将带着这份热情,用影像去探索这座神奇的城市,我们希望找到一些进入城市的路径和方法。
从世界城市影像学的角度去看,我们的城市留下的影像是惨白的,无力的。很少有摄影师和影像学者去有系统的去拍摄和整理一座城市的影像,哪怕是像北京、上海、广州一样的大城市,比起国外的巴黎、纽约、东京来说,实在是少的可怜。在世界摄影史上,因拍摄城市而让人记住的摄影家都是外国人的名字。这虽然有其它方面的原因,但这是客观存在。当然在中国上海也有像雍和、陆元敏那样的杰出摄影家,但是中国那么大,城市那么多,且那么丰富多元,一比起来那就实在是太少了。
当下中国的每一座城市都迫切需要有系统的影像留存,如果现在开始拍,也未必晚了,因为我们身处的时代依然正逢巨变。如果我们认识到了问题,就可以行动起来。
义乌剧场
陈浩
义乌国际商贸城像是一个由商铺为单位组成的大剧场。我结合时事背景,从中挖掘出部分能表现这个空间奇妙气质的场景,并邀请店内人员参与创作,制作成“静图+动态循环”的戏剧场景。
我试图用此作品,表现义乌国际商贸城在“一带一路”与“互联网+”等政策的推动下所体现的气质与面临的问题。
▲B4-9245:“这些就是用来卖的货,不是什么艺术品。”
▲E4-9011:“我们每年都有新的产品,八月就被订完了,老外很喜欢的。”
▲F3-16758:“我的耳坠和衣服很搭吧,感觉自己还很年轻呢哈哈哈。”
▲D4-9403:“我最害怕养花了,养一株死一株。”
▲G4-19663:“我想让我儿子也学你这个,以后都搞网络上的生意了。”
▲1F-60520:“我这里的货都是从印度进口的,采访都来过好几次啦。”
▲D5-9444:“我老公基本在福建管厂,我在义乌管店。”
▲E1-2681:“我大学学的就是表演,你看我专不专业?”
▲G4-19603:“你随意搞吧,我忙的很。”
▲F5-50512:“你会帮忙发到网络上吗,现在要想办法网上做生意了。”
▲玩具广场-我将商贸城一区广场里不同时间中的切片进行重组,通过重复与简化后创造出一幕我所观察到的戏剧场景。以此作为整组作品中对义乌国际商贸城气质的直接表现。
导师点评
对于义乌小商品市场最常见的视觉表达是拍琳琅满目的商品,摄影者往往会被鲜艳且廉价的颜色、重复,以及规模感吸引。在这些画面里,商品压制了人的存在。
陈浩的观看就如同他作品的表达方式,时间仿佛被拉长,视线在不断扫视,忽然产生一个出其不意的停顿;他的发现,一下子就把人从商品里拎了出来。用这样一种轻松俏皮的方式,义乌商人日常生活的质感得以展现。当日用品变成魔力之物,经营者化身魔法师,也同时转变了我们把日常等同于廉价的观念。
陈浩,浙江余姚人,浙江传媒学院图片摄影系大四学生。2018年动态影像作品《共存关系》参加2018年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