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先摄影网-专业的摄影大赛网络服务平台
标题:
《魅力老君山》全国手机摄影大赛启示
[打印本页]
作者:
爱摄影
时间:
2016-3-9 21:03
标题:
《魅力老君山》全国手机摄影大赛启示
摄影:曾宪平 关建华
《魅力老君山》全国手机摄影大赛开始啦!
即日起,只要你在老君山拿出手机拍照参加《魅力老君山》全国手机摄影大赛就有机会获得万元大奖!
君山有四季 四季不同天。老君山,一个最具有画面感的对方,巧夺天工、气势宏伟的金顶建筑群;一步一景,无与伦比的峰林仙境;千舸争流的流云飞渡,万山之间滚滚日出;“壁立千仞 峡跌万丈的自然天阙.....老君山,一个被称之为摄影天堂的地方,在这里您会发现,一草一木都值得你去留恋,值得您去影像记录、去分享....。老君山,一个值得您举起手机拍摄的地方。
摄影:曾宪平 关建华
老君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城东区,距洛阳市120公里,游览面积58平方公里,海拔2217米。是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老子文化与生态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摄影家摄影创作基地。
【活动主题】
《魅力老君山》首届全国手机摄影大赛
【活动简介】
2016年2月1日起,老君山景区面向全国游客、网友发起“魅力老君山”手机摄影有奖征集活动。在老君山旅游时,只要您拿起手机拍摄美景记录心情,并通过网络传给我们,您就有机会拿到万元大奖,(详情参考投稿事宜)。每季度景区将邀请由专业摄影家组成的评委会对参赛作品进行评选,年终我们将在每季度产生的等次奖和优秀作品中进行年度PK,从而产生年度万元大奖和各等次奖并颁发获奖证书。不论年龄、职业,只要你喜欢拍照,即可参赛。万元大奖等你来拿!
【主办单位】
河南省老君山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征集主题】
以魅力老君山为主题,面向所有游客征集全面反映老君山风景区境内山水人文、名胜古迹、生态文明等方面的摄影作品。
【活动时间】
2016年2月1日——2016年11月31日
【参赛规则】
1、参赛对象不设限制。不收参赛费,不退稿,必须是2016年2月1日至11月31日拍摄于老君山景区。
2、所有作品必须是手机拍摄。
3、以JPEG格式投稿,不大于2M,不小于1M,长边不小于1024像素。
4、单幅限每位投稿人5幅,组照(4——6)张 ,需注明拍摄者姓名、作品名称、手机品牌型号及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
5、投稿人在投稿之前,须把参赛作品发至微信朋友圈。投稿时,需把原始图片和朋友圈截图一起发至邮箱。(注 :照片微信传播率是获奖重要因素之一。)
6、参赛作品必需是本人完成,不得冒用他人投稿,一经发现取消获奖资格。
7、等次奖不重复记奖,以高等次奖为准。
8、获奖作品主承办单位调取原始图片文件,逾期不提供者视为自动弃奖。
9、获奖作品将在指定老君山官方网站公示,接受影友监督。
10、对获奖作品主承办单位拥有使用权(如结集出版、展览、影视媒体播放)等,不另行支付报酬。
11、获奖作者应保证其作品的独立性,凡引起的著作权、名誉权、肖像权、署名权等法律事宜由作者自行负责。
12、凡投稿者均视为同意并自觉遵守本赛事规则。
13、赛事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截稿时间】
2016年11月31日
【投稿邮箱】
发送作品及微信截图至活动邮箱
ljssjsyds@126.com
(邮件格式为:魅力老君山+作品名称)。
联系电话:0379——66873890
18039589856
【奖项设置】
评选办法:季度入围奖和年度大奖由老君山景区邀请资深摄影专家组成的评选小组进行公平、公正评选产生。
季度入围奖按照春、夏、秋、冬四季设置四个奖项:即一、二、三等奖和入围奖。
一等奖:一名 。获得老君山(门票+中灵索道+峰林索道)大通票(3张)。总价值780元。
二等奖:二名。获得老君山(门票+中灵索道+峰林索道)大通票(2张)。总价值520元。
三等奖:三名。获得老君山(门票+中灵索道+峰林索道)大通票(1张)。总价值260元。
入围奖:20名获得老君山家庭套票一张。(家庭套票为老君山门票三张 价值240元)。
年度大奖从季度入围奖得主中选出
金奖 一名 获得奖金10000元及荣誉证书
银奖 二名 获得奖金2000元及荣誉证书
铜奖 三名 获得奖金1000元及荣誉证书
优秀奖 50名 获得老君山家庭套票一张及荣誉证书(家庭套票为老君山门票三张 价值240元)。
注:
一、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老君山景区所有,由作品引起的知识产权问题由作者本人承担。
二、主办单位有权将参赛作品,作为景区宣传用途,不再另付稿酬。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Mw==&scene=6#rd
欢迎光临 行先摄影网-专业的摄影大赛网络服务平台 (http://bbs.xingxianc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